Language
登录 | 注册

新闻中心

非暴露空间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非暴露空间论坛

非暴露空间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版)
    更新时间:2024-06-04    点击次数:622次    编辑:宣传部

   

前言

导航与位置服务作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关键基础,已成为全球各国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战略地位不断显现。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导航定位、地理信息、测绘遥感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自主可控的位置服务能力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工业与社会化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大量复杂的非暴露空间环境,据统计,人类日常生活中70%-90%时间处于非暴露空间。非暴露空间精准定位技术和高精度空间位置信息能够提供虚实交融的现实世界数字化投射,必将带来更多消费级、工业级应用领域不同业务服务的智能化需求,“乘数效应”“指数效应”的产业规模未来可期。

           在此背景下,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撰写了《非暴露空间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承接2021年《非暴露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分析报告》,系统梳理了非暴露空间位置服务产业链结构,总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对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应用场景和创新应用案例进行了深入阐述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措施建议,以期为产业创新发展和行业管理提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非暴露空间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背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时空基础设施。高精度时空信息已成为国家安全、经济建设、智慧社会发展依赖的核心基础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予以肯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十三届大会贺信中指出,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保障;我国要在2035年前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积极稳妥推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导航定位、地理信息、测绘遥感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治理、数字生态构建的重要基石,自主可控的位置服务能力为航天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产业变革迸发新机遇,高精度时空信息作为重要的载体持续赋能千行百业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无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迸发,位置数据已成为智能化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信息。高精度定位技术与时空信息作为物联网感知网络的底层基础凭借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性与应用服务的大众化特征,已在智能制造、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逐渐渗透于日常生活,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非暴露空间位置数据作为位置大数据的重要组成,是信息交换共享与协同应用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实现基于统一位置信息基础下的规划、布局、分析和决策,高精度定位技术成为智慧城市、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保障产业数字化转型。

室外定位增速放缓,非暴露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成为新的增长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室外定位技术产品和服务已趋于成熟。现代工业与社会化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大量、复杂的非暴露空间环境,基于位置服务的大量需求与应用逐渐从暴露空间转至非暴露空间。由于地下、建筑物内等非暴露空间的环境遮挡、信号衰减及屏蔽,卫星信号无法直接接收使用,GNSS定位技术难以提供可靠的非暴露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空间结构复杂、电磁信号传播非平稳、资源分布易变化、定位精度要求高、位置服务高并发的非暴露空间产业需求日益增长。泛在、精准、连续、智能的非暴露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成为亟待拓展的领域。泛在即在复杂的非暴露空间环境中依然能够实现任意位置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精准即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高精度的非暴露空间定位服务,连续即实现室内外无缝衔接的导航定位,智能即根据非暴露空间环境的变化实时优化导航与位置服务,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二)产业链结构

产业结构趋于成熟,自主可控、良性发展的内循环生态基本形成。非暴露空间位置服务产业是在室内、地下等非暴露环境,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高精度导航定位、高精度空间信息感知、融合、表达等技术为基础,提供精准位置信息的高技术服务业。非暴露空间位置服务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其中上游为基础软硬件、数据采集、辅助设备生产研发环节,中游为终端产品系统集成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环节,下游为基于技术和产品应用与服务环节。

产业链上游基础软硬件、数据采集、设备生产研发环节,包括定位芯片传感器模块、存储芯片等核心硬件,芯片和传感器的精度决定了非暴露空间定位的精度和用户体验性;数据采集及处理主要涉及遥感数据、二维地图数据、三维地图数据等GIS基础数据类型;基础软件包括GIS软件、定位算法开发等,其中GIS基础软件市场长期被以ESRI(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ArcGIS系列软件是其代表性产品)为代表的国外厂商占据。近年来我国超图软件SuperMap、中地数码MapGIS等国产GIS基础软件厂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超越国外厂商,2021年,SuperMap位居全球GIS市场份额第三、亚洲GIS市场份额第一;辅助设备主要包括测绘设备、基站、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等是非暴露空间位置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链中游终端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环节,参与主体主要为数据地图供应商、定位解决方案供应商、GIS应用开发商、应用服务提供、室内地图引擎产品以及时空大数据平台等。数据地图供应商融合GISBIM技术实现空间数字化,负责提供非暴露空间定位区域测量以及基础地理信息、室内地图和相关兴趣点(POI数据采集2D/3D电子地图产品、SDK地图开发包、二次开发API调用接口等形式为应用开发提供数据来源。定位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商业定位系统开发商提供集成了终端、网络(基站)设备、定位算法、地图展示、上层应用开发等系统组件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实现方案,根据需求对非暴露空间定位系统进行设计、调试和维护,并提供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包和应用程序接口,承担硬件提供商、地图/算法开发商和应用开发商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功能。应用服务提供商通过开发非暴露空间位置服务应用,进一步挖掘位置数据价值,打造服务平台,拓宽产品覆盖场景。

产业链下游为基于技术和产品应用与服务环节,涉及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城轨、交互感知等多种应用领域,参与主体包括机场、商场、城轨等商业生活场馆及运营者、消费者B端及C端用户

1  非暴露空间位置服务产业链结构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三)产业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增速稳定,产业规模化应用水平提高2021年,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推动大众领域应用全面突破,北斗地基增强信息已进入智能手机,可实现米级定位。2021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中支持北斗的已达3.24亿部,占国内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94.5%,产业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同比增长16.3%,近三年产业市场规模增速相对稳定。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为6890亿元,同比增长6.4%“十三五”期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3.9%,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  近十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赛迪智库整理

“元宇宙”时代到来激发非暴露空间位置服务需求,未来市场规模将超千亿。随着“元宇宙”的发展以及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精准定位技术能够提供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真实反馈,满足未来人类对沉浸式交互体验不断升级的需求。高精度空间位置信息是城市数字孪生实现的重要基础,非暴露空间已成为新时代地图学及空间信息应用的一片蓝海。预期非暴露空间位置服务产业未来约占导航与定位产业1/3~1/4的市场规模、地理信息产业1/5的市场规模,到2025年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



 1.数据来源:据赛迪智库2021年《非暴露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分析报告》,2025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值有望达到8000~10000亿元,其中非暴露空间约占3000亿元市场规模。

2. 据测算,2025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000亿元,其中非暴露空间约占2000亿元市场规模。

重点区域以传统优势融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集群化发展态势愈加明显。2021年,国内五大重点产业区域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实现总体产值3535亿元,全国占比75.4%。其中,京津冀地区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总体产值达到1009亿元,占比21.5%,同比增长16.5%,产值规模在五大区域中排名第一;珠三角地区总体产值达到967亿元,占比20.6%,同比增长17.7%;长三角地区总体产值达到706亿元,华中地区总体产值达到469亿元,西部地区总体产值达到384亿元,分别占比15.1%10.0%8.2%

紧抓北斗全面建成重大机遇,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当前北斗规模化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推动北斗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非暴露空间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20217月,工信部等十部门出台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提升端到端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室内定位等关键技术支撑能力,重点支持建设与5G结合的室外北斗高精度定位、室内5G蜂窝独立定位等共性技术平台。20219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出台《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突破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高可靠、广覆盖的北斗定位和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高性能、通用化的物联网感知终端供给能力。20221月,工信部出台了《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针对大众消费领域应用需求,要求突破融合卫星/基站/传感器的室内外无缝定位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小型化的北斗芯片及关键元器件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室内外无缝连续定位服务体系。

关键标准体系出台,行业协同发展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委会已累计发布北斗领域国家标准32项、专项标准56项,有力支撑产品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20209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非暴露空间超宽带安全应急定位系统技术规范》团体标准,20216月《城市轨道交通非暴露空间电子地图标准》、《非暴露空间环境空间数字化采集技术规范》、《非暴露空间建筑信息模型生产技术规范》等3项非暴露空间系列团体标准成功立项,持续推进非暴露空间高精度空间信息感知、融合、表达的关键技术及规范化应用的发展。20223月《北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2.0版)》发布,旨在进一步推动北斗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加快北斗系统全球化服务、规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工业互联网基于5G网络的工业室内定位技术要求》等相关行业标准正在加紧制定。中国通信标准协会、精准定位联盟、室内定位生态联盟等国内相关协会、产业联盟相继发力,开展技术研究、原型产品、生态共建、团体标准等方面工作,共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各方资源集聚共进,国家重点项目有力支持产业支撑能力加速构建。一方面,产业投融资热度高涨。2019年室内定位技术服务提供商十域科技获得数千万元融资,2021年上海方位角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大量资金资源汇集以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另一方面,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持续推进,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明确将地下大空间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控制技术作为共性关键技术,列入先进定位导航授时关键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针对当前WiFiZigbeeUWB等技术无法实现地下大空间内人员及无人驾驶装备的精确定位导航问题,着力突破地下大空间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传输模型、数字孪生地图、规模可伸缩自主定位导航授时(PNT)系统组网、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

(四)产业发展趋势

智能化需求将加速非暴露空间导航与定位技术应用。未来,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智能化,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必将带来更多不同领域、不同业务应用的智能化需求服务。一方面,非暴露空间场景往往会发生变动,包括环境变动、主体对象变动、业务变动等,需要更加智能化的产品,有效解决数据更新问题,快速高效的实现非暴露空间环境变化投影,不断提升时效性,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基础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非暴露空间高精度定位将作为未来一体化网络的重要支撑,以高度一体化实现全维度的主体信息表达,提供现实主体在虚拟世界的完整表达和精确传递,满足不同领域、不同业务需求的一体化定位服务。

发展高精度、低成本、普适化的融合定位技术和自主GIS平台,实现暴露空间/非暴露空间无缝位置服务随着非暴露空间复杂性提高,产业应用场景大部分集中在商业、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在定位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选择上要兼顾定位精度与商业成本,亟需研发关键定位技术,突破技术瓶颈,优化智能算法,引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创新算法,探索低成本、高精度、普适化的定位技术。在无缝一体化导航定位需求下,虽然当前已有蓝牙、UWBWiFi、无线蜂窝、红外等多种定位技术作为卫星定位的补充提供定位能力,但多种定位技术间缺乏有机和深层次应用的融合,仅解决定位精度或者定位范围等方面问题,缺乏一种能够将多种定位技术融合的全面化、系统、层次化的定位技术框架,从而无缝解决非暴露空间环境信号遮挡问题,有效实现特定区域的人或物的位置定位。发展基于北斗技术的无缝定位导航服务,融合多源混合智能导航与定位能力,开发基于云GIS、三维GIS、BIM等技术的自主GIS平台软件,B5G/6G、低轨网络等技术深度协同,必将有效构建暴露空间/非暴露空间混合智能定位与天地协同位置服务系统,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二、非暴露空间技术发展动向

(一)单一定位技术发展动态

1UWB定位技术:定位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好

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是一种利用纳秒至亚纳秒级的超窄脉冲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基于到达时间差定位法(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TDOA)、飞行时间测距法(Time of Flight, TOF)、到达角度定位法(Angle of Arrival, AOA)等原理实现精准定位的技术。UWB技术早期主要用于军事雷达及军用通信领域,直至200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开放3.1-10.6 GHz频段为UWB民用频段,解除了UWB技术在民用领域的限制。2008年我国工信部正式颁布《超宽带(UWB)技术频率使用规定》,规定UWB发射信号带宽至少500 MHz,目前我国使用的频段主要集中在6-9 GHz

UWB技术具备几大优势:一是定位精度高UWB技术采用GHz量级频域带宽的信号,具有纳秒级时域脉冲和极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获得较高的时间测量精度,是实现高精度定位的基础。UWB技术能够实现亚米甚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而根据实际使用状况,精度还能进一步缩小至毫米级别,远超蓝牙5.0配合WiFi所能达到的定位精度。此外,UWB的频谱范围与常用的无线通信信号不易干扰,能够较好地与蓝牙、NFC等其他无线通信技术融合共存;二是抗干扰能力强,由于超宽带窄脉冲的信号特点,UWB能够抵抗多路径效应,不易受反射/折射信号和噪声干扰,因此在非暴露空间中常见的信号反射、多路径效应等情况下仍能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同时UWB信号的抗衰减能力和穿透能力较强,被认为是非暴露空间精准定位的重要选择;三是安全性高,基于IEEE 802.15.4aIEEE 802.15.4z国际标准的UWB技术,具备在物理层的关键安全扩展,如加密和随机数生成等,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天然的安全性能的精准测距技术,以阻止攻击访问;四是传输速率高UWB技术的较大带宽能够保证100 Mb/s以上的传输速率;五是功耗低UWB技术使用周期性的脉冲信号发送数据,信号占空比低,脉冲持续时间短,避免了发送连续载波所需的大量功耗,UWB设备功率约为蓝牙设备功率的1/20UWB技术凭借穿透力强、功耗低、安全性高,特别是高精度等特性,主要用于低功耗数据快速传输、高精度的人/物实时定位跟踪与导航,有效弥补GNSS技术在打造高精度、一体化的非暴露空间定位基础设施应用的缺陷,但仍存在芯片研发难度高、投入成本大等发展问题。

凭借精准定位的特性,UWB技术近年来逐步进入主流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领域。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公司2019年发布的新款iPhone全系列以及2020年推出的物品追踪设备AirTag均搭载了集成UWB技术的苹果自研U1芯片,进一步提升了手机导航和物品跟踪的定位精度。AirTag本质是一种基于UWB技术的近距离寻向和高精度定位产品,U1芯片作为苹果生态的一部分,未来将持续增强iOS生态下精准查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应用体验。除苹果外,三星、谷歌、华为、小米等企业已先后布局UWB定位技术。在汽车电子领域,20217月,全球车联网联盟明确提出将UWB技术与蓝牙结合纳入数字钥匙解决方案。近年来,路虎、宝马、奥迪、现代、蔚来等车企先后发布了搭载UWB数字钥匙的车型,打造基于UWB技术的高精度车辆定位导航功能,推动智慧出行生态建设。2019年,HID Global、博世、恩智浦、三星等企业联合组建了FiRaFine Ranging)联盟,共同培育UWB行业生态,推进UWB技术普及。目前包括小米、OPPO、清研讯科、欧菲光、信维通信、联睿电子、浩云科技、环旭科技、精位科技、全迹科技等在内的多家国内企业已加入FiRa联盟。

25G UTDOA技术:终端要求低,定位精度较高

5G UTDOAUplink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上行到达时差)是一种新定义的5G定位技术,该技术采用多基站协同,根据终端(即手机、平板、车载设备等)发送的上行参考信号到达不同5G高精度基站天线的时间差,测算出终端到不同基站的距离差,最终计算定位出该终端的位置坐标。该技术对终端要求低,但对多基站的同步性具有很高要求。近年来,多款基于5G UTDOA技术的商用高精度定位方案发布。202112月,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共同完成了全国首个基于R16标准的5G UTDOA高精度定位方案商用验证,实现了优于2米的非暴露空间高精度定位。

3  5G UTDOA定位技术原理工作原理示意图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3室内视觉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较高、布设便捷

视觉定位技术可分为基于视觉地图的定位和无先验地图的定位,前者能够构建先验的视觉地图,基于先验视觉地图进行绝对定位;后者无法依赖先验视觉地图,需对本体位置与周边环境结构进行估计,不具备全局一致性。该技术主要由基于视觉的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纯视觉定位和AR导航三个核心技术支撑,具有高精度、易部署的特点,能够实现亚米级定位精度。但定位算法较为复杂,运算量大,功耗高,且视觉信号较容易受到干扰,应用限制条件较多。

4可见光室内定位技术: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数据保密性强

可见光定位(Visible Light Positioning, VLP)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领域,受益于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高精度、低成本、易搭建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技术利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信号光源,建立非暴露空间光源网络并进行编码,将空间环境信息加载于光信号上,并由LED信号源发射,利用终端的传感器接收信号后在地图数据库中确定对应位置信息,最终完成定位。可见光室内定位技术无需部署额外的基础设施,不受频谱许可的限制,并具有抗电磁干扰、数据保密性强、传输速率高等特点,定位精度可达分米级。由于LED参数不能保证完全相同,因此光源亮度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测量出现偏差另外,在实际应用中需改造LED灯具以运行相应的定位芯片,一定程度上提高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本。

4  可见光室内定位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5高精度音频定位技术:芯片自主可控、定位精度

20219月,由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推出了全球首款28纳米制程基于RISC-V的音频室内定位专用芯片Kepler A100,具备自主可控、精准定位、布设便捷、无限并发、隐私保护等特点。该定位芯片突破了精准测距、窄频带漫游的技术瓶颈,具有抗干扰性强的音频信号设计、高效音频信号处理能力,技术指标与UWB定位技术WiFi测距技术相当,能够支持50米的信号有效定位覆盖能力和0.12米的测距精度。当前我国音频定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商业化产品已在我国部分高铁站应用落地,提供室内导航、接站找人、一键报警等服务。

(二)多源融合技术发展动态

1PDR+UWB融合定位技术

行人航位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 PDR)是一种应用于行人导航的推算方法,布设成本低,不依赖外部环境,但其误差会随着时间和运动距离逐渐累积,因此只适用于短时间内高精度室内导航需求。UWB定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传输技术,具有穿透力强、抗衰减、系统复杂度低、误差小且定位精度高的特点,定位精度最高可达5-10厘米,但其信号易受干扰,在复杂环境中容易缺失定位点,导致定位不连续。通过对UWBPDR两种定位方法融合改进,能够实现定位技术的优势互补,克服单一定位技术的应用局限。相关研究表明PDR+UWB融合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相比UWB单一技术精度提升了50.1%,相比PDR单一技术的定位精度提升了83.3%

2双模UWB+北斗定位技术

全图通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研发的双模UWB+北斗定位技术解决了应用场景从室外空间非暴露空间迁移所存在的定位信号差、精度低等问题,提供CH56240-6739.2 MHz)授权服务频段和CH97737.6-8236.8 MHz)公开服务频段。CH5授权服务频段提供TDOATOATime of Arrival, 到达时间)定位服务,由后台下发命令实现定位服务选择,CH9公开服务频段提供TDOA定位服务,支持两频段双模式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彼此间物理隔离的定位服务,保证了不同服务对象位置信息的安全可靠。

3非暴露空间数字透明化技术

非暴露空间的数字透明化是指通过时间同步、空间数字扫描、定位、CIM等多种空间数字化技术将非暴露空间的空间结构、建筑物和设施信息,利用统一的时间系统、统一的空间坐标体系、统一的BIM技术、统一的物联网数据传输协议和统一的宽带传输技术,进行完整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实时化、可视化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框架,实现非暴露空间与暴露空间的时空一体化、数据孪生化、展示可视化、结构透视化,完成两个空间业务应用的平滑过渡,提升人们在非暴露空间中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三)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动向

近年来,GIS已由传统的地理信息采集和处理、测绘类三维建模、遥感管理与分析、GIS开发与分析、BIM应用展示等独立模式,发展为空间信息一体化采集、处理与服务的融合模式,同时涉及实景三维、CIM、BIM+GIS、数字孪生、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融合,并向室内、地下等非暴露空间应用领域扩展。技术发展趋势包括BIM+GIS三维可视化融合技术、激光点云三维技术、倾斜摄影三维技术、实景三维GIS+数字孪生数据可视化技术、实时实景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多元时空数据与泛地理空间信息协同处理技术、时空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技术等,以实现室内外一体化的地理信息平台建设。

三、非暴露空间产业应用市场分析

(一)典型应用场景

1、消费级应用领域

消费级应用领域主要面向C端需求,即以人的定位为主,涉及智慧商超、智慧导览、智慧医疗(智慧健康养老)等大众生活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智慧商超。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商超/购物广场作为重要的室内商业环境,结构规模愈发复杂,非暴露空间导航与定位技术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基于B2B2C的商业模式下,即非暴露空间定位方案提供商向商业场馆提供定位技术支持,商业场馆应用服务程序再将附近品牌商的优惠、新品等营销信息传送给消费者,并向品牌商收取佣金,一方面能够提供精准的商超区域可视化展示、导航导购、产品信息推送营销、寻车等服务,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购物体验;另一方面能够为商超经营者提供基于位置的大数据关联分析,如消费者到访频次、滞留时间、客流统计、热度分析等信息,将用户位置信息与行为特征联系进行商业数据分析和挖掘,有利于商超科学管理和用户需求刻画,以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目前已实现基于5G的高精度非暴露空间定位解决方案并在商场楼宇开展商用验证。

智慧导览。博物馆、艺术馆等大型室内展览场所的展厅复杂、展品多样,传统的导览讲解方式往往无法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利用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结合虚拟现实的智慧导览,一方面能够提供展馆展品的实时导航和路线规划,通过对展品设置电子围栏能够为观众提供针对性的语音讲解服务,有效带动场馆的智能化升级,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演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对贵重展品、文物等资产设置定位标签和防拆除定位设备,能够实现博物馆等场所的安防智能化。在浙江省博物馆等国内多个室内展览场所已经开始提供分米级室内定位讲解服务和智慧导览服务。

智慧医疗。医疗作为国家重要的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及养老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医疗设施和解决方案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效率。在智慧医疗及智慧健康养老等应用场景,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能够发挥多重作用。一是导航服务,帮助患者在复杂的室内场所快速找到相应的诊室,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二是医疗设备跟踪,利用电子标签创建医院资源跟踪系统,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实时灵活的设备管理调度;三是重点患者监护,以高精度的定位技术满足老人定位、健康监测、异常报警、护工管理等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场景需求。

2、工业级应用领域

智能制造。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位置信息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数据支撑,定位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和覆盖完整性是智能工厂建设的关键,将定位技术与制造过程结合,能够监测生产运行、业务分布、库存状态、人员活动,有效解决工厂分区复杂、人员分布分散、制造安全等问题,实现智能制造的精细化管理。

智能仓储。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智能仓储是通过信息化、物联网和机电一体化共同实现的智慧物流,是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的产物。降低仓储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智能仓储是制造业企业转型的必备要素,通过高精度的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和物联网通信技术的融合,能够实现仓储现场物资、物流车辆及设备的实时定位和可视化管理调度,减少关键节点的人工操作,极大提升仓储利用率及配送效率,保障仓储现场安全,有效拓展信息的商业价值。

智慧矿山。在矿山、隧道等开展高危作业的地下空间、封闭场所,推进智慧化、信息化建设,强化重大灾害风险管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为人员跟踪调配、智慧巡检、灾后救援、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20年华为宣布了全国首座5G智慧煤矿项目的落地。

(二)新型应用场景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不断丰富,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非暴露空间产业除了传统的消费级和工业级应用领域应用之外,已产生或将带来一系列新型创新应用场景。一是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微基站室内外混合定位冬奥应用系统实现了国际首次在大型体育场馆大规模的室内外亚米级连续定位,能够对奥运场馆内人员、车辆设备的位置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提供场馆立体导航和人员的闭环管理。二是后疫情时代,利用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保障大型公共区域的人员管控、冷链监管等服务,实现疫情常态化下的精准防控需求,避免大规模防控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筑起安全防线。三是虚实结合是未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元宇宙”产业应用的重要特征,借助CIM、虚拟现实建筑信息模型(BIMV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Virtual Reality)等多源融合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能够提供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投射,有效弥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鸿沟,探索真实空间的数字孪生,实现高精度的时空同步定位和超高沉浸的交互体验。

(三)创新应用案例

1、华为三维精准室内定位商用解决方案

20224月,华为发布业界首个面向行业的5G室内定位商用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华为花瓣地图平台(Petal Maps Platform)的3D精准室内定位技术智能终端,能够提供1-3@90%的精准定位能力,可实现室内店铺级精准定位,具有跨层自动切换、连续定位不间断的功能,目前已覆盖国内160+城市、1300+核心商圈、20+大型交通枢纽等大中型公共建筑。针对室内定位精度低、定位点跳跃、覆盖面、识别等用户体验问题,华为花瓣地图平台整合了地图、搜索、定位、规划四种能力,基于非暴露空间实际情况利用多源融合信号,如4/5G蜂窝、蓝牙、WiFiUWB、地磁等,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如概率建模高精度定位技术,即基于信号传播模型的分布特征,通过信号残差建模和自适应学习等匹配算法提升定位精度;多源信号因子图优化技术,即引入图论的方法对UWBWiFi5G等多源信号进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准确刻画了信号地图特征,有效提高定位精度,以及AI惯导轨迹估计技术和高精度三维航位推算算法等技术,实现精准楼层识别、地图区域匹配。未来华为还将通过开放标准接口与全场景空间计算能力、沉浸式渲染等能力共享,共建虚实融合的数字世界,服务于更多的应用场景,打造视觉交互和超凡感知的数字世界。

5  华为三维精准室内定位技术路线图

资料来源:华为,赛迪智库整理

2、全图通北京地铁室内外一体化定位系统

智慧地铁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为地铁乘客提供高效的出行效率,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地铁运行态势的全面有效感知,从而为客流分析、运力调度、复盘演练等提供决策依据,提升管理水平。

20223月,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输与安全服务关键技术项目的重要配套示范工程,我国首个地铁北斗定位系统项目在北京地铁首都机场线启动。该系统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非暴露空间导航定位系统,主要技术服务方全图通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突破了地铁复杂环境下的多传感器集成与多源数据融合定位技术、基于通用网络协议的大范围高精度时频传递技术、面向地铁复杂环境的高精度空间数字化快速采集与处理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制第三代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基站,将高精度定位、长距离光纤和多光口交换等功能集成,建立起基于地铁的全量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同时支持双频段服务。该方案以客流感知为核心,以实时高精度位置信息为基石,为地铁运行调度、智慧服务、故障诊断、安全管理等业务提供了有效支撑,协助构建管理精细、运行高效、效益最大化的智慧地铁系统。未来计划在首都机场线车辆段和车站站台与站厅的区域内部部署超宽带定位基站,实现对机场线全线覆盖,并结合空间数字化技术、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等,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智能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车站5216座,北京市投入运营地铁车站459座,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定位一体化将迎来爆发式需求。

四、面临问题

(一)高精度、低成本、普适性的数据采集、定位技术仍需突破

当前,芯片、模块、定位算法、高性能硬件等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环节被欧美厂商占领,国内企业多集中在硬件集成、系统集成、应用开发等中下游环节。非暴露空间环境布局复杂、干扰源多,对定位精度的要求往往更高,也须兼顾技术成本、产品功耗、实时性、可靠性、便捷性等多重因素,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定位精度低、定位漂移、楼层信息识别不准等难点。高精度非暴露空间定位系统需要更昂贵的基础设施、终端设备和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限制了技术产品的应用推广。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的通用性、普适性尚待提高,现有的基础设施或解决方案大多针对特定环境设计,无法满足未来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需求,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应用。

(二)行业标准和产业生态尚待完善

行业标准方面一是现行的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大多基于各个企业或研发团队在各自定义的技术规范下发展,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规模化推广应用受限;二是早期构建的地下局部相对坐标系统,由于分期建设等多种因素导致非暴露空间地下局部坐标系统不统一,缺乏高精度的空间基准,且没有与国家坐标系进行一体化建设,影响了相关地图的精准程度和基于高精度地图的导航、定位的空间位置服务;三是标准化的非暴露空间信息语义分类分级体系缺乏,造成了当前地铁等非暴露空间数据格式繁杂、模型精度混乱,亟需建立非暴露空间信息语义分类分级体系;四是涉及位置信息的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缺乏导致安全可信的高端应用受限。产业生态方面相比于百度、高德等定位平台,当前非暴露空间定位平台孤岛化、产业生态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牵引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开放协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运营的成本。

(三)大规模非暴露空间网络化基础设施等产业配套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非暴露空间定位技术多样化,不同的技术手段需要不同的配套基础设施支撑,但技术的差异性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现统一,分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导致冗余,额外增加成本。基础设施建设部署难度较大,规模化程度低,是当前非暴露空间产业规模化应用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基于海量历史位置信息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平台建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海量用户智能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五、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拓展导航定位的服务范围

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将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技术以子体系模式纳入国家综合PNT体系,推动导航定位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加快实现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时空服务体系。

(二)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产业上下游融通发展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优势,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开展产业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加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构建高效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技术融合、项目联合、人才聚合,以行业用户和大众用户市场应用为牵引,共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非暴露空间定位创新应用服务模式,实现供需匹配。

(三)推进非暴露空间行业标准技术体系建设

坚持科学和系统的标准体系建立原则,充分整合、继承和发展现有的可用标准,利用国内外有效的标准资源,建立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尽快建立室内/非暴露空间定位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体系,充分融合北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兼容5G、蓝牙、WiFiUWB、声波等技术标准,建立产业配套的统一规范、标准、协议、接口等;推进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包括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建设等,以行业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应用发展。

(四)加强非暴露空间地图引擎等产业配套建设与维护

加强定位基站系统侧的低成本化,推动大规模非暴露空间定位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非暴露空间导航定位地图的构建与动态更新维护机制,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升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和沉浸感。


分享到: